远见 宇宙 未来
2035年1000万亿元全球商机

2035年1000万亿元全球商机

专题财经研报


2035年1000万亿元全球商机
未来产业格局与投资前瞻

发布日期: 2025年08月25日 报告类别: 未来产业趋势专题 核心观点: 我们预测,至2035年,全球将形成一个由人工智能(AI)、零碳能源、智能系统三大支柱构成的、总产值规模达1000万亿元(人民币)的新经济生态。这一生态将呈现高度集中化的特点,技术、资本和市场份额将向各领域的绝对头部企业聚集,重塑全球产业格局和财富分配模式。

一、 核心摘要

本报告基于对技术收敛、能源革命和产业升级趋势的综合研判,描绘了2035年的全球经济图景。我们认为,驱动未来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将发生根本性转变,一个以AI为“新生产力”、以零碳能源为“新基础”、以智能系统为“新生态”的万亿元级市场正在形成。此过程将伴随剧烈的产业整合,最终催生少数几家拥有前所未有的经济规模和影响力的“巨无霸”企业。对于投资者、政策制定者和企业而言,理解这一宏大叙事是把握未来二十年战略机遇的关键。

二、 未来产业格局展望:高度集中的“3+2”模式

报告所描绘的1000万亿元商机,并非分散于众多企业,而是高度集中于三大核心产业,且其中的人工智能领域将呈现极端的“双头垄断”格局。

  1. 人工智能产业:基础模型的“双雄争霸”
    • 市场格局: 到2035年,全球基础大模型市场将效仿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操作系统格局,仅存两家主导企业:一家开源、一家闭源。这种格局源于基础模型研发所需的巨额资本投入、海量数据壁垒和顶尖人才稀缺性,天然趋向赢者通吃(Winner-Takes-Most)。
    • 核心护城河: 最顶级的AI企业必将实现“软硬一体” 的垂直整合。如同苹果公司同时掌控iOS和A系列芯片,未来的AI巨头将自主开发AI专用芯片,确保其人工智能产品在算力、能效和算法优化上实现无缝兼容和极致性能,构筑无法被轻易逾越的生态壁垒。
    • 产业角色: AI将成为继电力、互联网之后的人类“第三大生产要素”,渗透至经济社会的每一个角落,为所有行业提供核心智能驱动。其价值不再局限于工具层面,而是升维为必不可少的基础设施。
  2. 零碳能源产业:绿色算力的基石
    • 核心驱动: 人工智能的爆发式增长意味着对算力的饥渴需求,而算力背后是巨大的能源消耗。传统的化石能源无法满足其规模及环保要求。零碳能源企业(如先进核能、高效光伏、风能、水能及智能电网公司)将承担为AI算力中心和未来智能工业提供稳定、清洁、低成本能源的重任。
    • 市场定位: 它是数字经济的“能源底座”,是未来一切智能活动的物理保障。没有零碳能源,超大规模AI的可持续发展就无从谈起。
  3. 智能系统产业:万物互联的生态基座
    • 市场范畴: 这是三大产业中产值最为庞大的部分,其本质是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层和生态层。它不直接生产基础模型,而是基于AI大模型,为各种终端和场景开发全套的智能解决方案和操作系统。
    • 核心载体: 其生态覆盖无人驾驶系统、智能硬件(手机、电脑、AR/VR、智能手表)、机器人、无人工厂、以及各类AI智能体(Agents)。该领域的领导者将是下一代“安卓”或“Windows”的创造者,通过构建一个庞大的应用开发生态,将AI能力转化为千行百业的具体产品与服务。

三、 市场规模预测与价值分配

产业板块 代表企业类型 核心价值 预测全球产值(2045年) 占比
零碳能源 绿色电力巨头、核能创新公司、智能电网巨头 为AI与智能社会提供动力基础 100万亿元 10%
人工智能 基础大模型巨头(开源/闭源各一) 提供核心生产要素(第三大要素) 100万亿元 10%
智能系统 智能OS提供商、全套解决方案供应商 构建应用生态,实现万物智联 800万亿元 80%
总计 1000万亿元 100%

解读: 智能系统产业之所以占据80%的绝对份额,在于其直接面向最终用户和海量应用场景,价值在应用层得以指数级释放。而AI和零碳能源作为底层基础,虽然技术壁垒最高、战略价值最大,但其产值更多体现在B端,相对集中。

 

千亿商机的三大支柱分析

支柱一:零碳能源企业(基石底座)
  • 预计规模: 100万亿元人民币(2045年)
  • 角色定位: 绿色算力的“新石油”。AI耗能的指数级增长与全球碳中和目标形成了根本性矛盾,零碳能源是唯一解决方案。它不仅是ESG要求,更是未来AI经济和工业运行的成本与稳定性前提
  • 核心商机:
    • 新一代核能: 模块化小型堆(SMR)、核聚变等基荷能源技术。
    • 超级光伏与风电场: 配合高效储能系统(氢储、液流电池等),形成稳定能源输出。
    • 全球能源互联网: 通过特高压电网等技术,实现能源从富集地向算力中心的跨区域优化配置。
  • 投资逻辑: 投资于能够提供稳定、廉价、大规模零碳能源解决方案的技术公司及基础设施运营商。
支柱二:人工智能企业(核心引擎)
  • 预计规模: 100万亿元人民币(2045年)
  • 角色定位: “人类文明的第三大生产要素”。AI大模型将如同电力与网络一样,成为水、电、煤一样的基础设施,渗透到所有行业的生产函数中。
  • 核心商机:
    • 模型即服务(MaaS): 通过API调用、微调定制等方式,向全行业提供AI能力。
    • AI芯片霸权: 正如所述,最强大的AI企业必然是顶尖的AI芯片企业。软硬件一体优化是释放最大算力、构建护城河的关键(如AI的算力架构生态)。
    • 数据与云服务: 模型训练与推理所驱动的庞大云计算需求。
  • 投资逻辑: 聚焦于最终可能胜出的 “双雄” 及其核心供应链(高端半导体、光模块、高速互联等)。早期投资风险极高,但潜在回报巨大。
支柱三:智能系统企业(生态承载)
  • 预计规模: 800万亿元人民币(2045年)
  • 角色定位: AI价值的最大变现者与生态基座。它将AI基础能力转化为各行各业的实际应用和产品,是三大支柱中市场规模最庞大的一环。
  • 核心商机:
    • 无人驾驶系统: 重塑万亿级交通运输业。
    • 智能硬件生态: AR/VR眼镜、智能手表、脑机接口等下一代人机交互终端。
    • 机器人革命: 从工业制造到家庭服务,普及各类智能机器人。
    • 无人工厂与智慧供应链: 实现全流程自动化、智能化生产。
    • 智能体(AI Agents): 成为每个人的数字分身,代理处理工作、生活事务。
  • 投资逻辑: 机会分散于众多垂直领域。投资于基于主流AI生态、具备顶尖系统集成能力、拥有垂直行业Know-how和强大品牌影响力的智能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。

     

四、 投资启示与风险提示

  1. 投资启示:
    • 聚焦核心壁垒: 长期投资者应重点关注那些有潜力成为各自领域“唯一”或“第一”的企业,尤其是正在布局“算法+芯片”垂直整合的AI公司、拥有颠覆性技术的零碳能源公司、以及有能力构建庞大生态的智能系统公司。
    • 赛道投资思维: 若无法直接投资于头部巨头,可转而投资于其生态系统内的关键参与者,如基于某一大模型的顶级应用开发公司、AI芯片供应链关键企业、智能硬件创新公司等。
    • 地缘视角: 这场竞赛不仅是企业之争,更是国家之争。最有可能诞生这些伟大企业的地区,将集中于拥有强大技术积累、资本实力、市场容量和政策支持的主要经济体。
  2. 风险提示:
    • 技术路线风险: 当前AI技术仍在快速发展,存在出现颠覆性新范式的可能性,挑战现有巨头的地位。
    • 政策监管风险: 全球范围内对AI和大型科技公司的反垄断监管日趋严厉,可能制约其无限扩张的步伐。
    • 地缘政治风险: 技术民族主义抬头可能导致全球市场碎片化,形成多个并行的技术生态,而非单一的全球市场。
    • 伦理与社会风险: 财富的极端集聚可能引发广泛的社会公平性质疑和治理挑战。

五、 结论

“2035年1000万亿元商机”并非空中楼阁,而是当前技术革命与能源革命交汇的必然结果。它预示着一个由技术极致垄断生态极度繁荣共同定义的未来。人工智能作为“人类文明的最后发明”,其意义在于它成为了发明本身的引擎,将持续驱动创新。

对于市场参与者而言,这既预示着前所未有的增长机遇,也意味着竞争格局的彻底重塑。未来的财富创造将更加集中于那些能够定义平台、制定标准、掌控核心生产要素的极少数企业手中。洞察并提前布局这一宏大的产业变迁,是赢得下一个时代的钥匙。


免责声明: 本报告基于特定假设和未来预测,包含较多前瞻性陈述。实际发展可能因技术、政策、市场等多重因素而存在显著差异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。

 

扩展

零碳工业与能源革命https://mosemeta.cn/energy-revolution-html/

实现通用型超级人工智能最佳路径https://mosemeta.cn/superagi/

通用超级人工智能论文目录https://mosemeta.com/papers.html

为什么我能够创造2亿亿元的财富?https://mosemeta.cn/20-thousand-trillion-rmb/